成都
| 网站首页 |
电话:028-86643862
工作成果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TA们这样说,这样做→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2.16| 浏览:3089次

2月13日

2023年成都市科技创新暨

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会召开

会议释放出成都将全力推进

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强烈信号

会上

高校和各区(市)县代表纷纷发言

会后

整个科技系统反响热烈、热议不断

如何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又如何释放创新潜力?

TA们,纷纷表态发言——


信号释放,科技系统反响热烈——


高校院所


代表:

四川大学科研院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部副部长高德友


“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转化需要拥有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前提。”四川大学科研院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部副部长高德友认为,近年来,成都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目前已经为众多优质资源与科技成果营造出了肥沃的创新土壤,“成都城市创新指数较去年提升10位,排名全球第29位,这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高德友感慨道。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四川大学有哪些优势?“没有创新成果的科技创新就好比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所以在转化的过程中,创新成果是必不可少的。”四川大学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在生物医药、新材料、碳中和、未来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创新研究和成果较为丰富,为后期成功落地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依托华西医院,建设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打造了生物医药创新成果从研发到转化的完整链条,这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高德友举例说道,“高能级创新平台聚集了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其作为载体应该将各方面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除此之外,高德友还提到,科技成果转化还应该优化顶层设计,做好鼓励政策。“在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方面,我们是开全国高校的先河,把50%-90%的所有权分给研发团队,从而鼓励研发团队将创新成果积极地进行落地与转化。”


创业载体


代表:

成都新谷孵化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潮


“走进天府新谷孵化器,你可以看到近千家的大中小微的科技型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了……”高潮生动地描述道。据他介绍,孵化器内的科技企业主要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并且已形成了从孵化、创投、国际化三个板块的全产业链格局。


“我们既是科技企业的集聚区,也是创投孵化和成果转化的基地。”高潮以成都天锐星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系统介绍了园区科技企业一系列技术成果转化情况。“除此之外,我们还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实实在在解决企业融资难,人才成本高,运营成本贵等难题。”


在国际高端人才招引方面,天府新谷孵化器作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的中国第一家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着天然的优势。“我们建立了欧洲网、北美网和国际离岸创新中心三个人才招引基地,对接了近200个高端人才,带着团队和技术成果来到成都落地发展。”


谈及成果转化方面,高潮认为,作为孵化器,首先是“建器”,再引入优质的企业进行全周期的孵化,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众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建好新谷国际创新中心,预计9月份全面竣工,通过我们的招引,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将会在此汇聚,从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来蓉落地转化。”高潮表示。


政府部门


代表:

天府新区科创和人才局局长石建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一手抓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手抓‘四链融合、两化提升’。”石建从总体上介绍道,2022年,天府新区落户“中科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6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35个,引进北理工等校院地项目65个,华为、海康等领军企业研发中心80余个;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规上高技术服务企业105家,培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00余家。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天府新区有哪些“法宝”?“我们不断完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持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策源转化贯通发展。”石建说道,通过校院地合作共建了65个创新平台,建立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用需求牵引产生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在高能级创新平台成果转化方面,天府新区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我们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与龙头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推动一批科技成果进行试验。”


谈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石建认为科技服务需要向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我们聚集了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105家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去年也成功从国外引进一批技术成果,在成都进行落地转化。”


石建表示,接下来,要坚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持续完善科研转化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快建设成都科创生态岛、凤栖谷成果转化基地,让更多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落地“生产线”,为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贡献“新区力量”。


眼下,蓉城大地

处处涌动着创新的活力与动力

各区(市)县也已谋划于前

加快干起来,拼起来

让更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为成都加快建设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贡献各自力量


2023区(市)县工作怎么干——


成都高新区

以中试跨越行动计划为牵引

打造创新成果转化有机耦合生态


2023年,成都高新区将在大力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科技创富”等十大计划,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生态。


向前补链。加快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聚更多顶尖人才,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核心聚链。通过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力争落地集成电路封测、生物医药、车载智能系统、智能硬件等领域高能级中试平台5个以上;持续建设成渝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打造一站通线上成果交易平台,做强成果转移转化支撑。

向后延链。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通过科技金融赋能,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资本化。通过不断完善“PI—IP—IPO”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加快打造科技、人才、产业、文化有机耦合生态,推动实现“人才、项目”双落地、“产品、企业”双上市。


新津区

以创新转化

构筑全域数实融合发展新动能


2023年新津区将聚焦全市做优做强“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核心功能,全面融入蓉南新兴产业带建设,构建与城市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创新生态体系,促进成果落地、产业升级、发展增效。


深化区域协同,共推产研联动。深化“创新策源+成果转化”联动模式,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建设,同时加快建设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推进天府先进智造产业基地建设,聚焦“一城一带一湾”,高标准打造天府新津数智活力区。

做优示范引领,加速能级跃升。加快推进“智造立区、农博兴区、数字强区、品质优区”发展策略,开放城市、乡村、园区、社区等应用场景,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成果验证落地试验田。

挖潜校地合作,支撑产业提级。强化复旦大学、天津大学、航天科工等高校院所优势科研资源导入,赋能在地校企合作项目。

突出科技金融,赋能创新生根。发挥区级产业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资金放大作用,设立创新转化基金群,挖掘和渗入创新主体,促进创新链、金融链与产业链高效适配,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武侯区

创新赋能做优做强中心城区

加速成果转化推进建圈强链


2023年,武侯区将进一步加强统筹联动,放大平台功能,强化产学研协同及四链深度融合,推动武侯区科技创新暨成果转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搭建产才融合平台,全力破解高端人才要素制约。搭建全球创新人才数字平台“凿才”,畅通高端人才要素流通渠道,打通成果转化关键堵点。将科技政策兑现与高层次人才引培、研发投入相挂钩,鼓励企业加强创新资源集聚,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力争全年再新增1家市级以上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

深度推动“四链”融合,全面构建大科转生态圈。深化全员常态化“保姆式”服务,当好链主龙头企业“科技保姆”。实施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精准开展科技成果推介转化。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设立微波射频产业基金,升级优化“成长贷”“集群贷”等科技金融产品。

聚焦建圈强链,全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武侯航空设计产业园建设,探索以新型研发机构为链主推进建圈强链模式。支持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中试验证基地、公共技术服务等平台,加快推动华为(成都)企业数字创新赋能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通过高能级项目促进产业创新能级跨越式提升。

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力打造技转集群。持续深化“武侯-沙坪坝”区域合作,探索跨区域“研发+制造”、“终端+配套”等成果转化新机制。持续推进武侯区、四川大学合作共建的“极端条件下先进材料与器件综合研究装置”建设。加强与天府实验室、西部(重庆)科学城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协作,全面融入成渝科创大走廊。


温江区

探索构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

高质量发展路径


近年来,温江区高位推动校地协同发展,持续探索以技术成果转化为主的经济发展新路径。2023年温江区将坚持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探索构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对照短板弱项突破。温江区下一步将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痛点,破除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联动高校院所共同商讨对策、制定政策、形成模式。

加强校地协同合作。围绕各高校学科特色,常态化梳理发布高校企业成果供需清单。联合驻温高校及新型研发机构,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谋划联合招商、技术对接,包装策划一批校地、校企合作项目。

强化技转平台驱动。发挥区属国有平台关键作用,联合省市技术转移机构,组建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鼓励各驻温高校院所建立技术转移平台,并在区级大平台统筹下发挥资源聚合作用。

优化政策金融支撑。强化兜底作用保关键,关注创新链上需要长期培育的核心环节,强化对关键科研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大学科技园的政策支撑。发挥撬动作用促增量,奖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面向在温高校院所或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竞标、科技悬赏、研发众包等行为,适时开展“拨改投”探索。


青羊区

扎实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2023年,青羊区将聚焦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扎实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青羊力量。


凝心聚力建设国创中心。依托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创新资源,启动国创中心建设。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集中资源重点突破,掌握一批核心共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做好项目载体、设施配套、人才落地等保障工作,打造全国重要的航空装备研发、生产、配套集群。

做强科技型领军企业。聚焦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遴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成长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支持申报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在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应用场景示范,提供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研发平台建设和科技投融资等政策支撑。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健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立企业创新积分指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构建创新团队、初创企业、瞪羚企业的梯度培育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区级科技计划项目征集,支持核心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究开发。支持“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航空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做强产业配套。

加强校院地深度合作。持续开展“校企双进”系列活动,推动与川大、电子科大等高校开展战略合作,落地建设一批成果转化项目,靶向支持产业链高端发展。落实《“青睐工程”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的若干措施》,推动科技人才向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研项目集聚,协同开发重大创新产品及硬核装备,推动产业集群聚集发展。


风起扬帆正当时

奋楫笃行开新局

2023年,“创”出创新新动能

“转”动创新高质量发展

成都,加速前行!


部分图据:成都日报、天府智能制造产业园(ID:scxjgyyq)、武侯发布(ID:cdwhfb)、新华网、金温江(ID:wjgzwx)


出品: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